留守貧窮裏的溫暖

三面環水,一面背山,地理位置偏僻,自然資源貧乏,基礎設施落後,至今不通公路,也無電視光纜,甚至連最基本的水田一畝也沒有。老家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,更是一個典型的庫區、山區、老區、邊區鄉村,屋前是碧藍的獎勵旅遊慈水湖湖水,屋後是延綿不絕的茶籽山。他更知道祖祖輩輩僅靠種植柑桔、鋤山挖石是難以維持生活的,所以山終還是山,儘管還有藍天碧水的相稱。他依稀清楚地記得那些日子,父母每天起早貪黑、累死累活,換來的只是新開荒土地上的微薄收入。特別是自從和妹妹上學後,家裏的開銷越來越大,常常入不敷出、捉襟見肘,最後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,以補家用。那一年,他才十歲,因祖輩過世早,而寄住在姨媽家,正式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留守兒童。不為學習,不為識字,只為那新年見爹娘。因而有了第一次翹課、第一次挨打、第一次深夜裏淚流滿面想爹娘。

他說:他香港家庭式公寓不羡慕貧窮裏的富裕,但卻朝思暮想貧窮裏的溫暖。因為他是最早的留守兒童之一。每每想想,他都會泫然淚下。而今,他早已長大,不再是故事裏的小男孩,可他的心卻從沒有踏出沉穩的大山。他明白村裏還有許許多多個“他”,鄉里還有千千萬萬個“他”。所以,他一直很努力,很努力地走出那座“大山”。

前些日子,他又收到了村裏的紐崔萊產品校長來信:小傑,上次你聯絡的公益贈物很是受益,父老鄉親甚是歡喜,只是村裏情況還是不太好,著實需要更多幫助。現將村裏學校實情材料寫下,西村是全省、全縣有名的窮山村、貧困村,無田無地,居住在慈水河畔的村民們,在改革開放以前,僅靠挖山種紅苕或搞點零星副業來維持生計,改革開放以後,大部分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靠外出打工。70%的學生是留守兒童,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或者寄養在外婆家。
PR